【大公報史利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佛陀的心靈境界,也是人人本具的清淨本性;既然發一念善心,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但願人人「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對的事,做就對了!要守好志向,廣泛啟發愛心,讓菩薩種子「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節選《證嚴法師開示錄》 沒有見到明慧法師之前,總以為一位引領兩序大眾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最終振興梅州正信佛教的法師,多少會有些威嚴或桀驁的,但是親近法師之後才發現,她不僅不是如此,反而是超乎尋常的平靜,超乎尋常的歡喜,超乎尋常的慈悲;猶如青藏高原的一泓湖水,清淨、自在、祥和,讓人掩飾不住地敬仰。在千佛塔寺,年近古稀的明慧法師,欣然帶我們登上九層石塔。順着法師所指,倚欄遠眺,山水相和,重巒疊嶂、玉帶當風,美不勝收。占地三百余畝的的寺院,錯落有致、清淨莊嚴。 法師用略顯生硬的國語與我們交流時,滿心的歡喜始終溢於面龐,九層石塔、千佛寶殿、藥師壇城以及規劃中的老人院等,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從她口中娓娓道來,飽含眷眷深情;那一刻,法師是在同我們交流,但是更像是在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她那由衷的喜悅,是在浸透自己的同時,令我們潛移默化地感染,恍若融身於佛法中的東方琉璃世界。千佛塔寺有一副門聯,「寂寂常性,觀心境行雲流水;如如不動,任世間滄海桑田」,我想這正是法師自身修為真實的寫照,只有如此平靜、美好、慈悲的心靈,才能創造如此自在、清淨、平和的文字。 身入般若門,矢志遊方之外 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次因緣和合的偶然;這來自偶然的生命就注定了,無論多麼強大,也無法逾越世事無常的魔咒。所以,總有人勘破此岸的痛苦,奮不顧身地準求彼岸的解脫,便有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誓願。明慧法師就是入般若門、行願大千的一員,從她當年所填《滿庭芳》一詞的筆墨間,可以窺見她參悟了然的禪機,「入我門兮,塵囂遠隔,頓覺心地清涼。古風競唱,緇素喜同堂。勘破名疆利鎖,大千界,都付詩囊。吟鞭著,人間樂國,到眼盡風光。蕩蕩無掛礙,白雲渺渺,物我俱忘。 門外不相關,莫論滄桑。自古騷人墨客,誇妙筆,難敵無常。從今願,同登覺岸,相約渡慈航」。 明慧法師俗名侯慧珍,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廣東梅縣。父親畢業於黃埔軍校,母親侯氏曾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受母影響,她從小篤信佛教。一九五O年明慧法師舉家遷往香港,因弟弟水土不服,母親攜姐弟二人及腹中胎兒返回梅縣。不久港澳邊界封鎖,其父隨國民黨軍隊到了台灣,母親擔心連累兒女,與丈夫音書斷絕,永無見期。母親帶着法師姐弟三人投奔外祖父家,與舅母同住。舅母家養育兒女六人,收入微薄、家境貧寒,母親靠裁縫技術,幫補家用。夏時汗流浹背,冬時寒風徹骨,煤油燈下,形單影只,不分晝夜。除此之外,母親還要與舅母一起,披星戴月,開荒種地,養育九個孩子,辛勞不可言喻,法師也常以稚肩分擔母親的勞動。其母終因積勞成疾,五十六歲黯然而去。 身經人間悲劇,明慧法師深感世事無常,懷出世之心,即立誓願,誓報父母恩,誓救人間苦。一九八O年,她被推選為居士林林長,一九八一年開始,她遍訪名山古刹,最後駐足韶關乳源雲門寺;一九八二年,禮佛源大和尚為師,落發染衣,了卻凡塵。一九八五年在江西雲居山具受三壇大戒,後特到湖南東林庵常住,協助恢複古庵;其間堅守雲門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並重之道風,過田園生活,實證修佛。 一九八六年,梅縣五位居士到東林庵小住,為明慧法師所感,亦發願到雲門落發求戒。隨後,她們禮遠照老法師出家,受戒後隨遠照法師回梅州弘法。為安頓五位新戒弟子,遠照法師倡修普同塔,建地藏閣、頤養院。明慧法師不遺余力,協助遠照法師向政府辦妥手續後複歸雲門。一九八八年,遠照法師圓寂,翌年九月明慧法師受梅州佛教界邀請,回鄉荷擔遠照法師未盡事業,協助弘法和擴建普同塔。一九九O年春,發起遷建南漢千佛鐵塔,建九層花崗石塔以予保護,又以千佛石塔為中心創建女眾道場千佛塔寺。從此梅州佛教在明慧法師的引領下,恢複道場、培養僧才、廣弘正法,使梅州佛教從斷壁殘垣逐步走向複興,直至二十余年後今日,梅州成為世界重要的佛教聖地。 如今明慧法師的付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尊重和認可,她被毫無爭議地推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協委員、梅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梅州市政協委員、梅州市佛教協會會長、紅十字會常務理事,在一個更大的舞台上踐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如來家訓。荊棘叢中二十載,個中甘苦自心明,曾經不可言說的心路曆程,造就了今天法師的平和、歡喜和慈悲,讓世間多了一位真佛子、活菩薩,讓普羅大眾的心靈多了一份真實不虛的寄托。誠如佛源老和尚在法師六十歲時所題寫一首七律一樣,讓嶺南佛教萌生一片希望:明月清風六十載,真如般若作同修。文章常應群機用,道德與之法界函。物我同源如海印,智悲雙運學瞿曇。題詩信手捏來笑,無限生機在嶺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