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薦福觀音寺 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是以薦福觀音寺70位尼眾法師為主體、秉承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建立起來的基金會,期望以公益慈善為平台做「度人之舟」,2005年始在政府民政部門正式登記注冊。基金會成立8年來,通過13000多位志願者的投身參與、3000多萬元善款的募集襄助,慈善惠及面涉及十六個省、市、自治區,撫慰鰥寡無望的老人、體恤孤獨無助的弱者、接濟貧困拮據的家庭、資助莘莘學子的學業,成了我們常態的工作內容,日常的關注焦點。 參與賑災救助、投身動物拯救、幫助失學兒童等等,使我們的關注焦點隨着社會熱點而調整。從西南橫斷山脈中的汶川,到西北青藏高原上的玉樹,地震災區的現場,印上了基金會的足跡;從福利院孤兒們,到智障學校的學生們,在這些需要關愛和嗬護的孩子們的眼中,映入了基金會的身影;從傳統的打井用水到鋪路架橋的公益事項,到當代所特有的認養國寶大熊貓和美化環境、興建天津濱海新區慈心林,眾多的公益事業中,打上了基金會的烙印;而關注義診施藥於社會弱勢群體,情係汶川受災民眾的災後重建與生活安排,關心貴州冰凍災害受災群眾的生活自救,關懷困難寺院的自養和道場活動的維持,一切的一切,都成為播灑佛陀慈悲本懷的種子,基金會愛心流露的平台,佛教適應社會、關愛眾生使命的載體。 人們不僅在上述眾多慈善活動的第一線,可以見到基金會尼眾法師們身先士卒、率先垂範、言傳身教的身影,更能感受到她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眷顧眾生的悲心流露、人格風範。當一位白血病患者由於手續不全,難以得到基金會迅速幫助時,我們都為之揪心。但是,基金會的章程規矩固然不能破,而需要急救的患者我們又豈能視若無睹?基金會理事長毅然拿出自己的5000元,交到患者的手中。患者那淚流滿面、長跪不起的身影使我們遲遲無法忘懷;患者所說的話語,讓我們至今難以淡忘:「我得的就是要錢的病,多一分錢,就多一分活的希望,女菩薩給我的是救命的錢啊!」我們為能給予眾生以一份生命的希望而欣慰,可我們又為由於能力所限,不能點亮所有生命的燭光而遺憾。雖然來佛慈基金會求助的困難者絡繹不絕,我們盡力一絲不苟地給予滿足,但是,我們的能力有限,能夠得到幫助的人士畢竟有限,而對於我們無能為力者,我們總有一份歉疚和不安。為此,基金會工作人員都不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悄無聲息地捐獻出自己的私房錢,甚至是生活費用。在親曆親為一項項慈善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從接受捐款到落實捐款的用途,使參與者無不升華了自身的人生境界,提煉了自身的價值觀念。在感動社會民眾的同時,我們自身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即使非受惠者也被真切地感召着。 扶貧助學,是佛慈基金會一項重要的公益慈善項目,也是在基金會成立之前,薦福觀音寺即已長期堅持開展的項目,至今已經有17年了。在扶貧助學項目上,我們始終恪守用好善款的承諾,每筆善款都在當地相關部門的協助下,親曆親為,不通過任何中間環節,將每一分錢都用在必須、必要和應當的範圍內,起到為惠及者的學業助推加油的作用。記得新疆「七·五」事件不久,一位受到我們資助的遼寧大學09級維吾爾族學生阿依古麗寫給基金會的信,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基金會工作的廣泛意義。她深情地說:「在我貧困的日子裏,我曾經埋怨過天意的不公,為什麼我會在人生最燦爛的日子裏與貧困羈絆前行;但靜靜回想一下,我又是那麼慶幸,有幸得到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的幫助。我是一名來自遙遠新疆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當我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是如此的開心,但是想到高校的費用就特別的失落。母親是普通的農民,靠着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計,而且已年邁體弱。正當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是你們給了我希望。去年,你們為我發起了慈善募捐活動。謝謝你們給了我一個繼續學習的機會;謝謝你們的愛心,讓我體會了人間的真情和溫暖!是你們的愛心,給了我笑着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是你們的愛心,支持着我追求夢想!在你們愛心的支持下,我一定要堅強地實現我的夢想,不會放棄身邊這麼多關心、愛護和幫助我的人。」一個維吾爾族大學生,表達並不精準簡練的漢語,卻真實地展現着一顆對佛慈基金會及幫助她的善良的人們的感激之心。依照民族信仰習慣,她不可能是一位佛教信徒,但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是沒有種族、民族、信仰、地域等界限的。在中華大地,各族民眾都是我們血濃於水的同胞,不同信仰的群體、鄉村都市的民眾,都是我們親如手足的姐妹兄弟。我們意料不到的是,由於我們的慈心悲願,為各族人民之間的理解和親情添加了凝固劑。 尼眾法師在慈善事業的開展中,雖然沒有多少慷慨激昂,也很少豪言壯語,但卻多了一份細膩,平添了一份溫情,這得益於尼眾特有的稟賦。從細微着眼,從小處着手,點點滴滴的積累、細水長流的積澱;觀世間疾苦之音,其體貼入微,細膩溫馨,是觀音菩薩的情懷,也是廣大尼眾法師的真情體現。從佛陀的姨媽愛道女之始,直至當代的通願、隆蓮、證嚴諸尼眾大德,踐行佛道、展露悲憫、謹守八敬、濟世利生。佛慈基金會的同仁,以觀音菩薩與前賢大德為楷模,自覺肩負佛陀、菩薩的使命;以中華民族與各族民眾為牽掛,自然承擔民族兒女的職責。多年來,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公益並非一時的惻隱之心,更非隨眾的自然附和,而是倫理的實踐、正念的體現,是真切地服務眾生;慈善亦不是狹隘地利益親友,更非功利地惠施大眾,而是怨親的平等、無私的相待。慈悲濟世更非用以衡量計較別人的標杆,而是自我不懈實踐、身體力行的自覺規範。慈善既體現於物質上的普被群倫,更表現於精神上的撫慰蒼生。佛教徒需要獨善其身,更應兼善天下。基於上述的理念,佛慈基金會的同道們在每一項慈善活動中,都滲入了佛教徒的慈心悲願,視作修持精進的契機和資糧。慈善事業,為我們鋪就了體驗佛陀「三輪體空」之理、契合佛陀本懷之路。雖然,我們的事業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肯定,但我們將這一切,始終視作不斷精進、開拓進取的鞭策和激勵。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我們永遠不變的願力;踐行人間佛教濟世情懷,傾聽世間眾生心聲呼喚,是我們各項事業的基礎;感動芸芸眾生體驗人間真切情感紐帶、感召社會各界培育慈心悲願風尚,是我們一切慈善事業的歸宿! (本文由天津薦福觀音寺住持妙賢法師在「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經驗交流會」上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