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華抱着新籃球十分開心 印照師父將華華摟在懷裏 「奶奶,我不想當和尚!」2012年冬天,華華對印照師父說了這句心裏話。幾個月之後,這個被印照師父陽新縣撫養了12年的棄嬰來到陽新縣民政局兒童福利院。如今,華華已經在一所私立學校安心念書。昨日,華華不僅和兒童福利院的夥伴們相聚,還領到了一個籃球,穿上了一套新衣服。他偷偷告訴記者,這是他過得最開心的一個「六一」兒童節。 寺廟好心師傅,十二年前收養一個棄嬰 2001年重陽節前夕,陽新縣浮屠鎮荻田街後一座不起眼的小寺廟吳王廟,52歲的住持印照師父起床了。 天還蒙蒙亮,印照師父打開大門,一縷清晨的陽光迎面照來。「哇……」一聲貓一般的哭啼將印照嚇了一跳。 斑駁的石門檻旁不知何時放了一個紙殼箱。打開紙箱,出現一張粉嘟嘟的小臉。「天呐,誰家的孩子丟到這裏了?」印照哆嗦着雙手趕緊將嬰兒抱進寺廟。 是個男嬰,繈褓中還夾着一張紙條:農曆8月30日出生。 從此,這座不過四間瓦房組成的舊廟多了一個生命。印照給男嬰取了小名「加加」,意思是這裏加了一個人。 小廟的微薄功德收入買不了幾袋奶粉,加加就斷奶了,印照便用煮飯的米湯喂給加加吃。就這樣,一邊燒香拜佛,一邊照看加加,印照將加加拉扯大。 孩子在廟裏看螞蟻搬家,說他不願意當和尚 加加能說話後,印照讓他喚自己「奶奶」。白天,印照給前來敬香的香客做法事,給堂屋後面佛堂的菩薩燒香,加加好奇地跟在身後,偶爾會拿起敲木魚的棍學着「奶奶」敲打。 有時候,印照師父很忙,加加便在屋前小院子裏看螞蟻搬家。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像小溪般流淌。 到了上學年紀,印照托人為其上了戶口(荻田是印照師傅的老家,加加的姓隨印照師父先前的丈夫,姓邢),辦了入學手續,加加也有了新名字「華華」。 只是,別人放學後都各自回家,只有華華會默默背着小書包回到「奶奶」的寺廟。當然,在加加心目中,那裏也是家。 「奶奶」規定,不準隨便出去玩耍。華華做完作業後大半待在廟中臥室看動畫片。每天晚飯前,華華會很自覺地打掃一下佛堂。 時光飛逝,一晃華華12歲了,印照師父也64歲了,她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孩子該找個出路,不能再這樣跟着我了。」印照心想,華華身世可憐,小時又沒吃奶,加上長期在廟裏吃齋,身體也不好,如果他願意,給他找個道行高的師父帶一下。 「奶奶,我不想當和尚。等我讀完六年級,可以出去打工。」得知「奶奶」要將自己交給一個寺廟的老和尚,華華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 不久,廟裏的一個老香客(居士)得知印照的困惑,與印照商量過後,2012年農曆12月12日晚10時,居士撥通了陽新縣民政局兒童福利院院長張麗君的電話。 第二天早上8時,張麗君和一名同事來到廟裏。幾個小時後,華華跟着張麗君離開了寺廟。 華華轉身瞬間,印照的眼淚模糊了視線。 這個兒童節他過得很開心 張麗君帶着華華離開寺廟時,恰好學校已經放了寒假,華華臨時跟着張麗君生活。 「他嚷着要跟我一起睡,我帶了他半個月。」張麗君說,華華在廟裏跟「奶奶」睡習慣了,他不習慣單獨睡覺,她就開導他,華華漸漸能夠獨立睡覺了。 福利院工作人員都喜歡這個懂事和聽話的孩子。不過,有些事說來也挺有意思。 「剛來時吃飯對肉食不伸筷。我發覺這個細節後便給他講道理,吃肉可以讓身體更健壯,可以健康成長。」縣民政局社會福利科科長李華強笑着告訴記者,華華被帶到福利院後,只要有孩子活動,他都會帶上華華,春節前夕,兒童福利院將平時寄養在各個家庭的孩子們聚攏,給華華過了一個年。 有家庭聚會,張麗君還特意把華華帶到KTV唱歌。後來,原來膽怯、內向的華華變得開朗、活潑。 今年開春,張麗君將華華送到陽新一所私立學校就讀。放假後,福利院工作人員宋金玉將華華接到家中住。 昨日是「六一」兒童節,上午,縣民政局組織人員看望六個寄養在六個家庭的孤兒,華華參加了這個「聯誼」活動。下午,給華華買了一套新衣服、一雙涼鞋、一個籃球之後,張麗君和李華強帶着華華回荻田小廟看望了獨居的「奶奶」。 一回到久別的「家」,華華顯得十分興奮,時不時將頭依偎在印照的懷裏。 「我以前想要的籃球現在有了,很開心,張媽媽宋阿姨對我很好,還有奶奶。」回縣城的路上,華華偷偷在記者耳邊說,這個兒童節他很開心。(賀介飛 文/攝) |